笔趣阁 - 玄幻小说 - 天兵在1917在线阅读 - 185 大获全胜和心里不平很

185 大获全胜和心里不平很

    ??布尔什维克第七次紧急代 表大会之所以重要,之所以能将李晓峰都留在彼得格勒,并不仅仅因为布列斯特合约的问题。实际上这次紧急代表大会的主要任务有好几项:

    ??首先,是审阅上一届中 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也就是做一个总结;其次就是讨论和批准布列斯特合约;第三,则是修改党 纲和党的名称;第四,选举出新的中 央委员会和政 治局。

    ??这四项任务就没有一个轻松的,不管是哪一项都能吵个翻天覆地。一开始关于中 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就引起了一片口水,主要是以布哈林为首的左 翼共 产主 义者不同意中 央委员会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总结,认为这个报告是投降性质的,就是为布列斯特条约唱赞歌的,认为该报告所得出的结论根本就是有悖于俄国真正形势的。

    ??不过中 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是不是真实可信,不由布哈林和他的左翼共产主 义者联盟说了算。经过与会代表的讨论,通过了中 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认可了中 央委员会对国际和国内形势的评估。

    ??对于布哈林来说绝对是一大打击,怎么说呢?可能大部分人都对总结报告什么的不是特别在意,总认为这个玩意儿就是官样文章,就是浪费时间和精力糊弄事情的。

    ??不过实际上,总结报告对于混政坛的人十分重要,因为这东西是风向标,能代表一种思路。一旦总结报告被认可,那么新的中 央委员会就要在总结报告的基础上工作,根本就别想跳出这个大框框。

    ??明白了这一点之后,布哈林强烈的反对这个总结报告也就能理解了,不用说,列宁所领导的这一届中 央委员会做出的总结,或者说画出的框框,让他很难受,如果他不否定掉这个总结报告,那么接下来的斗争形势就会对他很不利。

    ??事实也是如此,随着中 央委员会的总结报告被通过,很快的,修改党 纲和党的名称的重任就落在了列宁、斯维尔德洛夫、斯 大林、托洛茨基、捷尔任斯基和弗拉基米尔斯基的肩上。

    ??不要小瞧了这一点,党 纲这玩意儿可不是想改就改,也可以随便改的,这玩意的作用和地位就跟国家的宪法一样,属于组织框架类的东西,改动它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大事。

    ??这么重要的大事,就没有落在布哈林极其同党的肩头,从某种意义上说,他们的博弈已经失败了。

    ??俄国社会民 主工党也就是布尔什维克,存在了几十年之后,终于积量变为质变,升格成了俄国共 产党,简称俄共(布)。而党 纲的修改更是以列宁拟定的大纲为基础加以修改。可以说这一次大会完全确立了列宁的领导核心地位,其他的人再也难以撼动他分毫。

    ??一连窜的打击让布哈林灰头土面,不过这些打击虽然猛烈,但对他来说还不致命,不过很快致命的一击就要来到了。

    ??当《关于战争与和平的决议》被高票通过的时候,布哈林觉得天都塌了,这意味着布列斯特合约已经被俄 共所接受,接下来只需要在苏维埃中 央执委去走一个过场了(那里布尔什维克有极大的优势,想要通过基本上是小菜一碟)。也就是说,布哈林努力了半天,结果却遭受了滑铁卢般的惨败。

    ??大会在决议案中指出:我们的党、觉悟的无产阶 级的整个先锋队和苏维埃首要的也是最基本的任务,是采取最有力的、也是十分果断的和严厉的措施来加强俄国工人和农民的自我纪律和纪律,同时教育群众奋起保卫社会主 义祖国,组织红军,对人民进行普遍的军事训练……并认定列宁在布列斯特合约上所采取的路线是完全正确的。

    ??这当头一棒不可谓不重,布哈林知道,自己必须立刻出手,必须马上挽回形势,否则那就真要溃不成军了。在经过紧张和短暂的小范围讨论之后,他和乌利茨基、布勃诺夫在大会闭幕之前紧急发表了一份《告全体党员书》。

    ??“情况的严重性和我们党内当前的最大问题,即布列斯特合约问题上所存在的重大分歧,迫切的要求我们在召开全体党员代 表大会之际提出真正有意义的政 治纲领……险恶的革命形势将在最短时间内打碎一切幻想……暂时的苟延馋喘没有任何意义,中 央委员会的和平政策离开了无产阶 级的革命道路,这种政策,是从革命无产阶 级立场转向了没有固定阶 级特性的士兵立场,从当前的国际形势可以预见,这完全是机会主 义在作祟!而实际上,无论是由于德国的掠夺性君主制同俄国无产阶 级制度之间的社会对立,还是由于德国的实际企图,这种机会主 义的预测是绝不可能实现的……从实践的观点来看,这种政策将导致无产阶 级在反对国内和国外资产阶 级的阶 级战争中投降!”

    ??站在李晓峰的角度,布哈林的话说得虽然比较难听,但是也不能说完全没有道理。比如关于布尔什维克从“革命无产阶 级立场转向了没有固定阶 级特性的士兵立场”,这确实是比较正确的。

    ??推动俄国从二月革命走向十月革命,最后走到内战这一步的,客观上说正是前线不断溃败下来的“灰色牲口”,几百万厌战的士兵随着德奥集团的不断进攻而不断的向彼得格勒和莫斯科方向溃散。他们的意志很大程度上影响了革命的发展方向。

    ??二月革命之后,不管是立宪民主党、社会革命党还是孟什维克,在政治上都是正面形象,受到了广泛的欢迎,可是仅仅半年多的时间,这帮货就变成了过街老鼠,为什么群众的态度转变得如此快?其中最关键的推手和反对他们的力量就是前线溃逃下来的士兵。

    ??当几十万上百万士兵涌向两个革命的中心之后,随着他们对立宪民主党人和社会革命党人愈发的不耐烦,用手里的武器推翻他们,并不是什么难以预见的事情。说句不太客气的话,正是这些溃兵无形之中推动了革命的发展。没有他们,布尔什维克想成事,实在是太难。

    ??但是布哈林对这批士兵并不放心,因为这批人只想结束战争,然后赶紧平分土地之后好回家过小日子,也就是说,布哈林很怀疑这批人达到目的之后就会作鸟兽散,心满意足的他们将不会再为布尔什维克和无产阶 级革命卖命,那时候党就危险了!

    ??客观上说,布哈林的担忧非常有道理,按照列宁的变国际战争为国内战争的理论,内 战肯定是要打的,那么靠谁去打内 战呢?靠这些只想捞好处的溃兵?

    ??反正布哈林是不信任这批人的,实际上连导师大人也是不信任这批人,否则也不会急吼吼的成立红军了。原因就是他老人家也知道这批货不可靠,所以当时的布尔什维克在五月份面对捷克军团的叛乱时才会那么窘迫。

    ??当时布尔什维克一方面大批的复员原来的沙俄军队,另一方面则积极的组织红军,那个时候布尔什维克的军事力量真心是很虚,如果旧军队真的给力和可靠的话,区区五万人捷克军团算个屁啊,沙俄顶峰时期可是有几百万大军的,一人一口吐沫都能淹死那帮货!

    ??从这个角度上说,布尔什维克迎合溃兵,确实是有问题的,说不定真的会出现布哈林所说的那种情况——对外向德奥集团投降,对内又不是白匪军的对手,落一个两头不讨好。

    ??但是,列宁仅仅是为了讨好溃兵,就力主接受德国人的要挟,甘愿背一个卖国贼的骂名吗?而且,难道以他的政 治智慧就看不到溃兵的不可靠吗?

    ??列宁当然能看得到,甚至他比布哈林还要清楚,那为什么他依然选择迎合这些溃兵呢?道理有几个:

    ??首先,厌恶这场战争的不止是前线的溃兵,俄国从工人到农民和小手工业者全都身心皆疲,对继续打仗都没有兴趣。从这一点看,溃兵和布哈林所谓的无产阶 级们是有共同利益的,这就决定了双方可以合作。

    ??其次,布尔什维克跟社会革命党和立宪民主党比起来,家底太薄,如果不迎合溃兵,他们怎么抓住枪杆子?没有枪杆子,还谈个屁的十月革命?

    ??在这一点上,列宁颇有一点不管是白猫黑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的政治智慧,管他那么多,先上台执政再说。如果连政权都无法掌握,扯那么多还不是浪费口水和yy。

    ??最后,列宁也有解决溃兵问题的方法,不愿意打仗,想回家,这都不是问题。你们不是闹革命的军队,那我就借你们的手先上台,然后组织一只真正的革命军队取代你们就好了。反正只要你们不闹事,乖乖的回家种田,那就是为建设稳定、和谐的社会作出贡献了。

    ??应该说列宁的算盘还是打得很精的,让溃兵回家安居乐业,社会的突出矛盾就解决了一大半,没有他们搅和,政府就能稳定,至少不用担心这几百万人反水闹事了。

    ??而且,大兵哥们乖乖的回家了,支持资产阶 级闹事的那批旧军官也没戏了,他们能闹事的基础就是有兵有枪,如果没有人了,他们怎么闹?最后还不是砧板上的鱼肉!

    ??可惜的是,布列斯特合约扯皮的时间实在太长了,从1917年11月一直扯到第二年3月才被迫得出结果,离德奥集团的崩盘满打满算也没几个月了,间接的就减少了布尔什维克为内战爆发做准备的时间。

    ??如果布尔什维克能早一点达成一致,能多做几个月的准备,捷克军团叛乱也就不会造成历史上那么大的连锁反应了。客观上说,布哈林就成了扯后腿的人,没有他搅和,事情不会变得后来那么复杂和不可收拾。

    ??而且这么做也有一个好处,溃兵们想要有田可种,有房可住,那就只能打土豪分田地。而这么做的话,很显然的就让溃兵们跟资产阶 级和地主对立起来。为了保卫自己的“权益”,相信溃兵们很乐意让俄国的资产阶 级和贵族地主们吃苦头的。

    ??如果布尔什维克按照列宁的计划,乘着协约国集团忙于同同盟国僵持的时候,做好战斗准备,果断的在内战的苗头刚刚出现的时候,就强力出手,俄国内战真心不用打三年。没有了协约国集团的支持,不管死捷克军团还是白军,那真心不算什么。

    ??弄清楚了这些,再回头看布哈林的那个《告全体党员书》,就比较搞笑了,这个货完全就是钻了教条主 义的牛角尖,片面的认为溃兵不具备阶 级属性(实话实说,这批人大部分都是农民或者说农奴,阶 级属性很明了),借此大谈什么投降和失败。却从来不多动动脑子,如果跟溃兵闹翻了,以布尔什维克的军事力量,谈个毛的革命。

    ??而且按照布哈林的主张,那是要抗击帝国主 义的,拿什么抗击?红军刚刚诞生,工人武装十分薄弱,难道就这批不可靠的溃兵?所以说这货一边是大谈溃兵不可靠,不是无产阶 级,不能听他们的意见,另一边又说什么要抵抗德国侵略者,试问一句,靠谁去抵抗德国侵略者,难道不是那批刚刚被你认定是靠不住的人?

    ??所以说,这货就是纯粹扯淡,事实就像列宁说的——我们没有军队,我们不能自保,为了争取革命胜利,我们只能先接受德国人的勒索,埋头解决了国内的问题再说。

    ??好在当时跟布哈林一样脑残的人并不占多数,在列宁的努力下,布列斯特合约被通过,布哈林的《告全体党员书》也基本上没人鸟。最后以布哈林为首的左翼共产主 义者只能再次以退出苏维埃政府作为抗议。

    ??看着愤而离场的布哈林和他的同党们,李晓峰很有些不屑,尼玛,你们都已经退出过一次了好不好,炒现饭有意思吗?你们这帮货要是真有种,那就退出中 央委员会,就跟之前的加米涅夫和季诺维也夫一样,那哥么才高看你们一眼。好嘛,现在要退不退的,简直就是矫情。

    ??其实李晓峰愤怒是可以理解的,因为在新一届中 央委员会中,他又没捞着位置,连候补中 委都不是,反倒是反对列宁的布哈林继续保留住了中 央委员的位置。这厮当然会觉得不忿。

    ??当然,最让他不忿的还不是布哈林是中委,而是季诺维也夫这货竟然又混成了中 央委员,这才是让他最恼火的。

    ??季诺维也夫为什么会重新成为中 央委员呢?那还要从这货转变态度说起,十月革命站错了队伍,被整得灰头土脸的他是痛定思痛,觉得不能跟加米涅夫一块厮混了,再跟石头混下去,那真是前途暗淡啊!

    ??所以之后的一段时间内,这货很低调,一面积极的承认错误,争取导师大人的原谅,另一方面也在小心的观察着党内的形势,等待着东山再起的机会。

    ??要不怎么说万事只怕有心人呢?对德谈判开启之后,季诺维也夫总算是等到了属于他的机会,当托洛茨基—布哈林集团跟列宁大打对台的时候,这货毅然决然的重新站在了导师大人这一边,竭力的奔走呼号,为导师大人的路线大唱赞歌。

    ??虽然列宁对之前季诺维也夫的错误很是不满,打心眼里是不喜欢这个家伙,可是当时的形势决定了,他老人家必须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哪怕是季诺维也夫这个叛徒,只要他能为自己的路线说话,那就可以团结。

    ??随着列宁在之后的斗争中大获全胜,在这一届中 央委员会中,季诺维也夫也就混到了一把交椅,也算是有过必罚有功必赏吧!

    ??当然,这年头中 央委员已经不是那么金贵了,毕竟上面还有政 治局,中 央委员会在随后选举出了新的政 治局,其实也不算新,无非是这一次站错了队的两个人从政 治局里掉了下来,一个是乌利茨基,另一个是布勃洛夫。

    ??乌利茨基还好一点,多少还保留有一个候补中委的头衔,布勃洛夫那真是从云端一下子掉到了井底,连候补中委都没有捞着。

    ??大会结束了,虽然李晓峰觉得自己亏得慌,做了那么多贡献,最后屁都没捞着,但实际上账不是那么算的,这一届中 央委员会的名单出来之后,某人其实还是赚了的。

    ??比如说跟他关系不错的穆拉洛夫,历史上他可是因为十月革命和之后莫斯科州省 委反对布列斯特合约事件,落选了中委,只混了一个候补。

    ??现在穆拉洛夫保住了自己的地位,对于某人来说,他在莫斯科方向的势力得到了巩固。而且跟他在十月革命中关系不错的弗拉基米尔斯基也混成了中 央委员,虽说弗拉基米尔斯基不完全向着斯维尔德洛夫,但怎么说双方都有交情,很多事情也方便沟通。

    ??当然,某人是不会这么想的,反正他就是觉得自己亏了,眼瞧着大会结束了,就准备往导师大人身边凑,看能不能引起导师大人的注意,准备多少也讨一点好处……